临床表现
临床表现: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。但至今尚未分离出病毒。有报道砷、铋、甲硝唑(灭滴灵)、卡托普利(巯甲丙脯酸)等药物可引起玫瑰糠疹样损害。其他尚有学者认为与细菌、真菌或寄生虫感染等有关,也有学者认为与过敏因素有关,但都未被证实。近期的研究表明,细胞免疫反应参与了本病的发生。
1.典型玫瑰糠疹
(1)前驱症状:约5%病人在发疹前出现全身不适。恶心、呕吐、食欲不振、发热、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。
(2)母斑(mother patch):多发生于50%~90%病例:开始为一个孤立的丘疹,在以后的几天内迅速增大,直径可达2~10cm,为圆形或椭圆形橙红色或淡色的斑,略隆起,境界清楚,覆有细微白色鳞屑。当斑疹受到刺激后,可有
湿疹化丘疹水疱性的表现。母斑好发于躯干或股部等处,有时可见颈部或四肢,但面部和阴茎部少见,母斑好发部位,男女之间无差别。母斑通常无自觉症状,可被患者忽略而不加注意(图1)。
(3)继发疹(secondary eruption):母斑出现后经数天或2个月后,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同而形状较小的红斑,称为子斑或继发疹,皮损横列椭圆,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,中心略有细微皱纹,境界清楚,边缘不整,略呈锯齿状,多数孤立不相融合,表面附有少量白色糠状细小鳞屑。继发疹出现后,母斑颜色变淡,一般性质干燥,不倾向湿润。继发疹的病程在2~10周之间。有
湿疹化或药物引发的皮疹,病程会略长。一般有不同程度的瘙痒。
(4)口腔损害:常有红斑、糜烂、点状出血和溃疡,以及环状和斑块损害。
(5)预后良好:如不治疗,一般约4~8周可自然消退。消退时一般先自中内部开始,由黄红色渐变为黄褐、淡褐色而消失,边缘炎症消退稍迟,围绕中心部鳞屑形成环状,甚似
体癣。遗有暂时性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斑。愈后一般不复发。少数病例,皮疹反复成批出现,病程可延至半年以上才能痊愈。
2.非典型玫瑰糠疹 20%病例出现非典型玫瑰糠疹,表现为无母斑,或母斑未被发现,或仅出现母斑,无继发疹的出现,或呈现不对称或不典型的广泛分布。患者皮损上可出现水疱、脓疱、渗液、痂皮,形成水疱性和脓疱性玫瑰糠疹,也有在皮损上出现紫癜,不一定有鳞屑的形成,称为紫癜性玫瑰糠疹,有的常在母斑周围出现外形巨大的斑疹,皮损数目少而形状较大,还好发于腋窝或腹股沟等处,常呈环状,倾向融合,可伴有典型皮损,但也可单独出现,称为环状边缘性玫瑰糠疹。有的皮损以灰黑色为主,类似多发性斑状黑变病,病程较长,称为色素性玫瑰糠疹。此外,尚有丘疹性、
荨麻疹性、复发性玫瑰糠疹等。
鉴别诊断
鉴别诊断: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。
1.
脂溢性皮炎 无母斑,好发于皮脂腺旺盛处,鳞屑较油腻,若不治疗,皮损将持续存在,而不会自行消退。
2.点滴状
银屑病 发病部位不定,为淡红色炎性浸润,上覆银白色鳞屑,除去后有点状出血,病程较长,易复发。
3.二期梅毒疹 皮疹呈铜红或暗红色,全身分布,手掌及足跖有铜红色的圆形脱屑性红斑。梅毒血清反应阳性可确诊。
4.
体癣 好发于面部或躯干,皮损呈环状损害,边缘有小丘疹或水疱,鳞屑中可查见真菌。
5.
药疹 砷、铋、甲硝唑(灭滴灵)等药物可引起玫瑰糠疹,有服药史,病程短,不出现母斑。
6.
钱币状湿疹 发病部位不定,炎症明显,皮损多形,有丘疹、水疱或丘疱疹,倾向湿润糜烂,自觉瘙痒剧烈。
治疗
治疗:轻者无主观自觉症状,病程有自限性,不需治疗,也可自行消退。急性发作期,应避免各种刺激和潮湿。治疗目的是为了减轻症状,缩短病程。但有些疗法的确切效果尚难以评价。
1.全身治疗 给抗
组胺药物内服,炎症明显时可用0.25%盐酸
普鲁卡因10ml静脉封闭,10%硫代硫酸钠10ml静脉注射或维生素B
12100μg肌内注射,每天1次。亦可试用聚肌胞每次2mg,肌内注射,隔天或3天注射1次。此外,可酌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或恢复期
血浆注射。重症者或病程迁延者,可酌情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。严重的水疱型病例还可就用氨苯砜治疗。
2.局部对症治疗 原则为缓和消炎、止痒、保护。急性期勿用热水浴及肥皂。避免使用刺激性药物。可选用
炉甘石洗剂,5%硫黄洗剂或硫黄乳剂
樟脑霜等,亦可与皮质固醇乳剂合用。对顽固久治不愈者可酌用5%
黑豆馏油皮质类固醇乳剂。
3.物理疗法 红斑量紫外线照射,用Ⅰ~Ⅱ度红斑量,2~3天1次,10次为一疗程,可缩短病程,改善症状,用于急性炎症消退或顽固性者,炎症明显和有渗液者禁用。
4.其他 可酌用糠浴、矿泉浴等。皮下输氧亦有一定疗效。用量100~500ml/次,2~4次/周,6~15次为一疗程。针刺、取穴合谷、曲池、足三里、肩井、三阴交,强刺激留针10min,每天1次。10~15次为一疗程,亦可应用耳针、取穴肺、心、皮质下。
5.中医疗法
治法:清热凉血,散风止痒。
方药:白茅根30g,生地15g,丹皮10g,生槐花15g,紫草根15g,赤芍15g,白鲜皮15g,地肤子10g,防风10g,若剧痒者加刺蒺藜、苦参;心烦口渴加川黄连、
天花粉;久治不愈者加鸡血藤、
丹参。或用凉血散风汤,亦可用紫草15g,甘草3g,水煎内服。